老骥伏枥志在 发表于 2025-9-5 00:02:08

道教经典 《太上老君说清静经》

寻道友
《太上老君说清静经》

道家经典《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原文及译文

《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简称《清静经》,乃道教核心经典,被誉为“万经之王”《道德经》的心性修炼精华版。全文虽篇幅精短,却字字玄玑,以“清静”为宗,阐修心悟道之玄机,述天人合一之妙境。此经不仅是道教哲学思想的凝练表达,更为内丹修炼与明心见性提供了根本法理与实修指引,是道家修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心法要义。
【原文】老君曰:大道无形,生育天地;大道无情,运行日月;大道无名,长养万物。吾不知其名,强名曰道。

【译文】老君说:至高无上的“道”是没有固定形体的,但它却化生并养育了整个天地宇宙。大道没有人类的情感与偏好,但它却能使日月永恒不息地运转。大道无法用任何名称概念来定义它,但它却滋养着万物生长。我无法知晓它真正的名字,只好勉强称之为“道”。【道家真解】第一句破“形执”。道不是任何具体之物,它是一切形貌背后的本源能量(先天一炁)。万物皆从这混沌未分、无形无相的“虚无”中化生。修行之初,须破除对有形世界的坚固执着,向内体悟那无形无相却能生发万有的本体。《道德经》所言“无,名天地之始”正是此意。第二句破“情执”。道之“无情”,是至公至平、无偏无倚的自然法则。它不像人一样有喜怒爱憎,故而能保持绝对的中正与恒常。日月运行、四季更替,皆是此自然法则的显现。修行人须效法此性,涤除私心杂念与情绪偏好,使心如明镜,不染尘埃,方能与道合真。《道德经》中“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正是阐发此等无情的至公。第三句破“名执”。一切名称、概念都是人为的标签,是后天的局限认知。而“道”超越一切语言和思维,是不可言说的绝对实在。我们虽勉强称它为“道”,但要明白这只是个指代的符号,不可执著于名相而忘记了背后的实相。万物虽因它而得养育,它却从不自居有功。修行至此,需“得意忘言”,超越文字概念的束缚,直指本心。这是老子极致的智慧与坦诚。他明确指出了语言的局限性,提醒后世学人,所有经书文字都只是渡河的舟筏,而非彼岸本身。修道的目的,是透过“道”这个假名,去亲身实证那个无法言说的终极真理,最终忘名合真。
【原文】夫道者,有清有浊,有动有静。天清地浊,天动地静。男清女浊,男动女静。降本流末,而生万物。清者浊之源,动者静之基。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

【译文】大道本身,内含清与浊两种性质,也显现为动与静两种状态。天体现为清轻上扬、运行不息,地体现为重浊下沉、宽静能载;男性象征清阳主动,女性象征浊阴主静。道从先天本体向下演化出后天万物。清是浊的源头,动是静的根本。人若能持久保持内心的澄明与安宁,则天地的能量与智慧都将自然回归、与身心合一。【道家真解】清浊、动静皆是道体显现的不同状态,并非对立,而是相互依存、循环转化。修道不是舍弃浊而只求清,亦非拒动而偏执于静,而是要悟回本源,使心归于混沌未分之大清静。常清静者,非如枯木死灰,而是心合大道,不随境转、不逐念流。如此,则人能归根复命,天地之炁自然来归,万物皆备于我,与道同化。
【原文】夫人神好清,而心扰之;人心好静,而欲牵之。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静,澄其心而神自清。自然六欲不生,三毒消灭。

【译文】人的先天元神本性是清明的,但容易被后天的纷杂心念所扰乱;人心的本体是安宁的,但总是被各种欲望所牵引。如果能持续排遣这些欲望,心自然就能回归宁静;能澄澈纷杂的心念,元神自然重显清明。这样,六种感官的欲望(眼、耳、鼻、舌、身、意之欲)便不会妄生,贪、嗔、痴三毒也得以彻底消除。
【道家真解】此段直指修行核心障碍与根本方法。“神好清”而“心好静”是人的先天本来状态,扰与牵是后天习气。道家修行不主张强力压制欲望,而重在“遣”与“澄”——即以觉照之观化解执著,使心念如浊水自澄,欲望如云自散。心静神清是果不是因,是自然发生的状态而非强求的目标。能于此下“遣欲澄心”之功,便是从后天返先天的关键,三毒六欲不除而自消。
【原文】所以不能者,为心未澄,欲未遣也。能遣之者,内观其心,心无其心;外观其形,形无其形;远观其物,物无其物。三者既悟,惟见于空。

【译文】人之所以无法达到清净,是因为心念尚未澄澈,欲望未能排遣。能够做到遣欲澄心的人,向内反观自心,会觉悟到心并无实相;向外观察形体,会觉悟到形并无实相;远观世间万物,会觉悟到物也并无实相。心、形、物三者皆能看破其虚幻不实的本质,便能照见唯一真实的空无本体。
【道家真解】此段揭示修行核心在“破相”与“见空”。所谓“无心”、“无形”、“无物”,并非指不存在,而是破除对心、形、物的执着与实有之见。道家谓之“炼假还真”。能内观、外观、远观而皆悟其“无”,即是涤除识神分别、归于虚无大道。所见之“空”非顽空,而是蕴含造化之机的真空妙有,是元神显现、天人合一的究竟境界。
【原文】观空亦空,空无所空;所空既无;无无亦无;无无既无,湛然常寂;寂无所寂,欲岂能生?欲既不生,即是真静。真常应物,真常得性;常应常静,常清静矣。

【译文】观照“空”的境界,连这个“空”也化空,空到了无可空之处;所空的既已不存在,那么“无”也就无所谓无;连“无无”的念头也消尽,便进入清澈明朗、恒常寂然的状态;寂然到了极致,连“寂”的感觉也不复存在,欲望又如何生起?欲望既然不生,就是真正的静定。以此真实恒常的本心去应对万物,便能契合本性;虽常应对外境,内心却恒常静定,这就达到了永恒的清净。【道家真解】此段阐明了修证的最高境界——连“空”与“寂”的觉受也一并超越,破除法执,归于至虚至灵的无极状态。道家谓之“虚空粉碎”,不驻于任何名相,此时心体如镜,照物无滞,应缘无迹,欲念根本无由生起。“真静”是生机盎然的静,是“无为而无不为”的妙用。能达此“常应常静”,才可谓与道合真,成就了永恒的清静自在。【原文】如此清静,渐入真道。既入真道,名为得道。虽名得道,实无所得,为化众生,名为得道。能悟之者,可传圣道。

【译文】达到上述的清静境界,便逐渐契入真正的道。既然契入了真道,就可以称之为“得道”。虽然名义上叫做得道,但实际上并没有得到任何具体的东西。为了教化众生,才方便取名为“得道”。能够透彻领悟这个道理的人,才具备了传承圣人道业的资格。【道家真解】此段破“得道”之相,指明真道无形无得。所谓得道,实为心合大道、回归本然,乃是对自性本足的觉醒,而非获得外物。道家重“实修实证”,轻“名相果位”。真正的得道者,心寂神凝,应物无我,虽名得道而心无所得。如此无得之得,方为真得;无传之传,方为圣道真传。其核心在于破除外在的“得道”概念,回归内在的圆满与清净。
【原文】老君曰:上士无争,下士好争;上德不德,下德执德。执着之者,不名道德。

【译文】老君说:真正高明的人与世无争,而平庸之人却喜好争强好胜;真正有德之人不执着于德相,而德浅之人却紧紧执着于德的形式。凡是执着于形式上的“德”的人,都已经背离了“道”与“德”的真正本质。
【道家真解】此段直指修心核心。上士不争,因心合大道,自然无为,与万物无碍;上德不德,因德性自然流露,如同天地生养万物而不自居有德。下士、下德执着人我、是非、德相,皆是识心作祟,背离道德清静本性。道家修行,重在破除此等执着,方能回归自然本性,与道合真。

【原文】众生所以不得真道者,为有妄心。既有妄心,即惊其神;既惊其神,即着万物;既着万物,即生贪求;既生贪求,即是烦恼;烦恼妄想,忧苦身心,便遭浊辱,流浪生死,常沉苦海,永失真道。真常之道,悟者自得。得悟道者,常清静矣。


【译文】众生之所以不能证得真常大道,是因为有虚妄不实的心念。既然生起妄心,就会惊扰本自清静的元神;元神受惊,就会执着于外物;执着于外物,就会产生贪求;贪求一生,便是烦恼的根源。烦恼妄想,使身心忧患痛苦,于是便遭受污浊与屈辱,在生死中流转不息,长期沉沦于苦海,永远迷失真道。而真常之道,唯有觉悟者能够自然契入。能悟道的人,心性永远保持清静。【道家真解】此段揭示“妄心”为轮回根本。道家认为,“妄心”即后天识神,分别执着,遮蔽先天元神。修行核心在于“息妄归真”,不是向外求道,而是向内涤除妄心,使元神澄明。妄心一息,神自清静,不惊不扰,自然不执着万物、不生贪求。如此,则烦恼自消,跳出浊辱生死,复归于真常大道。所谓得道,实为回归本自清静的自家本性。附:仙人葛翁曰:吾得真道,曾诵此经万遍。此经是天人所习,不传下士。吾昔受之于东华帝君,东华帝君受之于金阙帝君,金阙帝君受子于西王母。西王母皆口口相传,不记文字。吾今于世,书而录之。上士悟之升为天官。中士修之,南宫列仙。下士得之,在世长年。游行三界,升入金门。 左玄真人曰:学道之士,持诵此经,即得十天善神,拥护其神。然后玉符保神,金液炼形。形神俱妙,与道合真。正一真人曰:人家有此经,悟解之者,灾障不干,众圣护门。神升上界,朝拜高尊。功满德就,相感帝君。诵持不退,身腾紫云。【译文】仙人葛翁说:我之所以能得真道,是因曾虔诵此经上万遍。这部经典本为天界仙真所修习,不轻易传授给根基不足之人。我往昔得东华帝君亲授,东华帝君受传于金阙帝君,金阙帝君又承袭于西王母。西王母一脉相系口传心授,不立文字。我今为度化世人,特将经文书写记录于世。上等根器者悟透此经,可升为天官;中等根器者依之修行,可列入南宫仙班;下等根器者诚心持诵,亦能延年益寿。通达三界,飞升金门仙境。左玄真人说:修学大道之人,诚心持诵此经,便能感召十大护法善神,护佑其元神安宁。进而以玉符巩固神性,以金液炼化形体。达到形神俱妙、与道合真的境界。
正一真人说:家中若供奉此经,并能悟解其义,则灾祸不侵,圣真护门。元神可飞升上界,朝谒至尊。待功德圆满之日,自可感召帝君接引。持诵不辍,则能身腾紫云、超凡登真。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道教经典 《太上老君说清静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