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题 泄密案
纪实:孝感中考泄密案始末,试题被提前泄露疯传,8000考生成绩作废秋凡白伯
2025-06-28 16:39河南
关注
听全文约17分钟
对于中高考这类重要考试的试卷,相关部门都制定了严格的保密规定。
例如,高考试卷被明确界定为国家“绝密”级文件,而中考试卷则属于“机密”级别,体现出对考试安全性的高度重视。
其中:
“绝密”是指最重要的国家秘密,泄露会使国家的安全和利益遭受特别严重的损害。
“机密”是指是重要的国家秘密,泄露会使国家的安全和利益遭受到严重损害。
高考和中考试卷之所以被定为“绝密”和“机密”级别,是因为它们直接关系到每一位考生的公平与公正。
一旦试题泄露,可能会对考试的正常进行和整体公信力造成严重影响,甚至引发广泛的社会关注与质疑。
近年来,高考考题泄露的事件已极为罕见。
查阅相关资料可以发现,最近一次重大高考泄题事件还要追溯到2003年。
当时一名考生非法获取试卷导致试题外泄,最终国家不得不紧急启用备用试卷应对危机。
相比之下,中考历史上却曾多次出现试卷泄密的案例。
例如,1997年山东泰安中考试题提前泄露;1999年广东中考化学卷遭泄;2001年广东肇庆也发生类似事件;2002年湖北孝感中考泄题引发广泛关注;再到2016年山东菏泽再次曝出泄题丑闻,这些事件都曾一度引起社会震动。
在众多中考泄题案中,2002年湖北孝感的那起案件影响尤为深远。彼时距离中考仅剩六天,试卷刚刚完成印刷,尚未正式启封。
就在这个关键时刻,当地某中学教师向教育部门反映,学生中突然流传起了即将开考的各科试题内容。甚至包括题目顺序、具体分值等细节,描述得有鼻子有眼令人震惊。
这一情况迅速引起了相关部门的高度警觉,为核实真相工作人员,立即对密封试卷进行了拆封查验。
结果证实传言属实——学生口中所传的每一道题,竟与正式试卷完全一致,甚至连分数设定都丝毫不差。
按照规定,中考试卷属于国家机密级别文件,如此严重的泄密事件是如何发生的?究竟是谁泄露了试题?背后又有着怎样的动机?
接下来的内容,将带您回顾2002年湖北孝感中考泄题事件的来龙去脉,揭开这段尘封已久的往事。
01离中考开始还有6天,试卷刚刚打印好,试题已经在学生中间疯传
2002年6月4日,距离中考仅剩六天,所有考务工作已基本就绪,试卷也已完成印刷。
纪实:孝感中考泄密案始末,试题被提前泄露疯传,8000考生成绩作废
秋凡白伯
2025-06-28 16:39河南
关注
听全文约17分钟
对于中高考这类重要考试的试卷,相关部门都制定了严格的保密规定。
例如,高考试卷被明确界定为国家“绝密”级文件,而中考试卷则属于“机密”级别,体现出对考试安全性的高度重视。
其中:
“绝密”是指最重要的国家秘密,泄露会使国家的安全和利益遭受特别严重的损害。
“机密”是指是重要的国家秘密,泄露会使国家的安全和利益遭受到严重损害。
高考和中考试卷之所以被定为“绝密”和“机密”级别,是因为它们直接关系到每一位考生的公平与公正。
一旦试题泄露,可能会对考试的正常进行和整体公信力造成严重影响,甚至引发广泛的社会关注与质疑。
近年来,高考考题泄露的事件已极为罕见。
查阅相关资料可以发现,最近一次重大高考泄题事件还要追溯到2003年。
当时一名考生非法获取试卷导致试题外泄,最终国家不得不紧急启用备用试卷应对危机。
相比之下,中考历史上却曾多次出现试卷泄密的案例。
例如,1997年山东泰安中考试题提前泄露;1999年广东中考化学卷遭泄;2001年广东肇庆也发生类似事件;2002年湖北孝感中考泄题引发广泛关注;再到2016年山东菏泽再次曝出泄题丑闻,这些事件都曾一度引起社会震动。
在众多中考泄题案中,2002年湖北孝感的那起案件影响尤为深远。彼时距离中考仅剩六天,试卷刚刚完成印刷,尚未正式启封。
就在这个关键时刻,当地某中学教师向教育部门反映,学生中突然流传起了即将开考的各科试题内容。甚至包括题目顺序、具体分值等细节,描述得有鼻子有眼令人震惊。
这一情况迅速引起了相关部门的高度警觉,为核实真相工作人员,立即对密封试卷进行了拆封查验。
结果证实传言属实——学生口中所传的每一道题,竟与正式试卷完全一致,甚至连分数设定都丝毫不差。
按照规定,中考试卷属于国家机密级别文件,如此严重的泄密事件是如何发生的?究竟是谁泄露了试题?背后又有着怎样的动机?
接下来的内容,将带您回顾2002年湖北孝感中考泄题事件的来龙去脉,揭开这段尘封已久的往事。
01离中考开始还有6天,试卷刚刚打印好,试题已经在学生中间疯传
2002年6月4日,距离中考仅剩六天,所有考务工作已基本就绪,试卷也已完成印刷。
就在这一天,湖北省孝感市某中学的一位教师,向当地教育局反映了一个异常情况:学校里不少学生正在私下流传,当年中考历史科目的部分试题,其中两道题甚至连题目内容和分值都详细列明。
据称,当时在学生中广为传播的两道历史题分别是:“赵薇身穿日本军旗装事件”以及“中国共产党土地政策相关问题”,这两道题合计分值高达19分。
这一消息引起了教育局的高度警觉,相关部门立即组织命题小组对已封存的历史试卷进行核查。
尽管试卷袋仍贴有密封条,但相关人员迅速开封后发现,学生之间流传的内容竟然与正式考题完全一致,连题号和分数设置都丝毫不差。
如此严重的泄密事件究竟是何人所为?又是如何流出的?面对仅剩六天的考试时间,孝感市教育局迅速作出三项紧急应对措施:
1. 原定的历史科目试卷作废,并全部销毁;
2. 立即组织专家团队重新命题;
3. 启动对此次泄密事件的全面调查。
02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中考结束后,有人举报,政治试题也泄密了。
中考正式开始后,得益于孝感市教育局在考前做出的迅速而妥善应对,历史科目的考试顺利进行。未出现任何异常情况,整体秩序井然一如往年的常规考试。
直至整个中招考试圆满结束,所有科目均未发生突发状况,教育局相关人员也终于放下心来。
正当大家以为此次中考已平稳落幕之际,就在考试结束当天,《湖北日报》接到一起举报,称在今年的政治科目考试中,有考生被发现携带标准答案的复印件进入考场。
需要说明的是当年的政治考试为开卷形式,允许考生携带教材及相关参考资料入场,因此带资料本身并不违规。
但问题在于,这些考生为何能在考前就获得试题的标准答案?这一现象背后显然存在蹊跷。
《湖北日报》随即派出记者展开深入调查。调查显示在孝感市范围内,共有三个考点出现了类似情况。记者还在调查过程中,获取了一份疑似标准答案的复印件,从而证实了举报内容的真实性。
该复印件包含了三道简答题和两道分析说明题的答案内容。尽管部分题目的提问方式略有不同,但其余内容与今年政治试卷高度一致。
举报人还透露在中考开始前,已有部分学生提前得知语文科目中,一道17分的作文题目以及数学试卷中的三道具体题目。
记者随后采访了几位参与阅卷的教师,他们也从侧面证实了举报人的说法,进一步引发了对本次考试是否存在泄题问题的质疑。
根据阅卷老师的反馈,今年政治科目的考生答卷中,出现了大量高度雷同的情况,甚至有些试卷连错误都如出一辙。
更有个别学生竟将事先复印好的答案,直接粘贴在答题卡上,行为之大胆令人震惊。
语文科目阅卷过程中也暴露出类似问题,据反映在抽查的五千份试卷中,某些题目的答案呈现出异常的高度相似性。部分考生的答案几乎完全一致,几乎没有个体差异。
对于这种现象相关任课教师表示,仅靠考前押题绝不可能导致如此大范围的重复作答。结合多年阅卷经验来看,这明显是考试内容提前泄露所致。
事实上在中考政治科目开考前,已有监考老师发现一些考生携带的复习资料中,包含与考试主观题极为相近的内容。
孝感市各地巡考人员也注意到了这一异常情况,并及时上报至市教育局。
政治考试结束后,在试卷和资料回收过程中,工作人员还发现了部分主观题的标准参考答案,其题目设问方式和内容与正式考题几乎完全一致。
相关人员立即将这一重要线索上报教育主管部门,在政治科目考试结束后不久,孝感市教育局还陆续接到五起关于试题泄露的实名举报。
面对接连出现的异常情况,孝感市教育局高度重视此事。
就在《湖北日报》派出记者介入调查的同时,市教育局也迅速启动了内部调查程序,力求尽快查明真相。
03泄密真相逐渐显现
本次中考出现历史科目和政治科目,以及部分语文、数学试题的泄露是对国家法律的践踏。严重破坏了考试的公平性,为了给家长考生一个说法,必须要将当事人绳之以法。
孝感市教育局组织大量人员,对此次考题泄密事件迅速展开了调查。事情很快被查了出来,这两门考试科目的泄密人原来是一个人。
他就是孝感市教育局教研室政治教研员,兼政治试卷命题人、政史试卷命题组组长的李宝安。
先前的历史科目泄密除了李宝安之外,还要提到另外一个人,那就是孝感市教育局教研室历史教研员昝(zan第三音)旺木,他可谓是本次历史试题泄密的始作俑者。
为什么这么说?原因如下:
作为孝感市教育局教研室历史教研员的昝旺木,曾经多次参加中考历史考试命题。在本次中考命题工作开始之前,昝旺木已经提前出好了一套历史试卷。
他认为凭着他的多年命题中考试卷的资历,以及他在中考历史试卷命题界的老资格,这次局里一定会再次让他主持中考历史试卷的命题。
令昝旺木没有想到的是,本年度的中考历史命题工作,教育局并没有安排他参加。
为了展示自己是中考历史试题命题的老资格,以及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
昝旺木已经将自己出的那套中考历史试卷的试题,在不同的地点以不同的方式,提前泄露给了多位任课教师。
在得知自己没有被安排到,本次中考历史试题命命题组后,为了显示自己的权威以及自己的老资格身份。
昝旺木将自己出的那套试题,直接交给了政治试卷命题人兼政史试卷命题组组长、孝感市教育局教研室政治教研员李宝安。
昝旺木还给了李宝安一个“指示”,那就是:“大题不要动,小题可以变动。”
面对领导加前辈的“最高指示”,李宝安不敢怠慢,很快将昝旺木出的这套历史试卷,交给了当时的历史试题命题人、安陆市教研室历史教研员李兴安。
并向李兴安说名了“上级领导”对本套历史试卷的“要求”。
李兴安在命题的过程中,也“不负所望”,在试卷中,他将昝旺木所出的那套试卷中的分值为42分的试题。加入到了自己负责的那份命题试卷中,这才有了中考历史试卷泄密的情况出现。
对于中考政治科目试题泄密事件,直接参与命题的李宝安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在试卷尚未正式拟定之前,他就将命题思路提前透露给了相关人员。
提到李宝安在当时的孝感市教育系统内,可谓声名显赫。他毕业于中国海洋大学政治专业,年仅33岁便多次参与中考试题的命制工作。
这不仅是对他专业能力的认可,也体现了上级部门对他的信任。此次中考,他更是以政史组组长的身份,全面负责政治科目的命题任务。
在接受命题任务后,自4月份起,李宝安便开始着手收集相关资料,并逐步构思试卷内容。
由于此前多次参与中考政治命题,他在当地教育界颇具影响力。不少一线教师在考前都会试图通过各种方式向他了解当年考试的重点方向。
今年5月初,孝感市楚环中学的两位老师便以宴请吃饭为由,向李宝安探听政治科目的考查重点。席间,两人言辞恭敬、频频恭维,令李宝安颇为受用。
在酒意微醺与溢美之词的双重作用下,他最终将此次中考政治命题的核心思想和大致方向透露给了对方。事后,两位老师为表“谢意”,悄悄塞给他800元现金。
几天后的夜晚,来自安陆市某中学的一位政治教师又登门拜访李宝安,希望能获取一些关于今年中考的命题线索。
李宝安再次“慷慨解囊”,将部分主观题的出题方向告知了对方。作为回报,这位老师也留下了500元钱。
这样的情况并非个例,据知情人透露,在中考政治试卷命题完成,并离开命题地点之前。李宝安先后接待了,来自孝感市九所不同学校的教师,他们都以各种方式向其打探政治科目考试的内容。
李宝安为什么会离开孝感市?这就要说一下当时的规定,当时规定,为避免泄密,中考前20多天,负责出题的人员要离开了孝感市,直到中考考试结束才能回来。
另外说明,为了保密,当时的中考试卷,不在本省印制,全部安排在外省印刷。
试卷运回以后,被严格封存,想要拿到试卷必须要有三个人同时在场,他们分别是:
一、拿着存放试卷办公室的钥匙的人;
二、拿着存放试卷保险柜钥匙的人;
三、启封封条的人。
三个人同时在场才能拿出试卷,不然的话,任何人不能以任何名义拿出试卷。
当时,多所中学的多位老师向李宝安打听到本次中考政治科目的内容以后,在获取本次中考政治科目内容即:“三个代表”中的第三个代表;
加入世贸组织以及今年4月中旬《工人日报》上所登载的;我国企业和外国企业在技术上和人才上的差距等后,共送给李宝安现金3400元和价值不菲的烟和茶。
而在前面我们所叙述的历史试题泄密人昝旺木。也向多所中学的多位老师透露了历史试题的相关方向,在这其中,他共收受礼金2000余元。
在中考政治试题命题期间,李宝安以政史命题组负责人的身份参加政治科目命题,他把先前向多位老师指导过的政治科目考试“方向”。
以及按照自己的“思想”说出的试题,全部作为考试试题写进了本次的考试试卷内,这也造成了中考政治科目所有主干题全部泄密。
04泄密事件造成恶劣影响,当事人却一直狡辩。
这次政治试题的泄密并不仅限于孝感市区,而是整个孝感市所辖的各县市12所学校8000余名都被波及,可谓影响非常之大。
为了维护广大考生的利益以及最大限度地消除社会不良影响,孝感市教育局宣布,本次中考所有考生政治课考分作废。
中考考试结束之后,孝感市教育局相继出台有关政策,确保中考录取工作顺利进行。
中考考试结束以后,本次泄密事件的李宝安、昝旺木、李兴安,在大量事实面前,很快被调查。
经法院审判,李宝安、昝旺木、李兴安犯故意泄露国家秘密罪,分别判处有期徒刑2年、拘役6 个月和3个月。
但是,这三个人对判决结果均表示不服,他们认为并没有直接泄露考题,他们向各个学校各个老师说的也只是他们的“想法”而已。
因为在他们说出这些“想法”的时候,中考的命题工作还没有开始,也就是说他们泄露的应当是自己的一种想法,只是他们事后又把这种想法变成了事实。
但是在法律面前,他们的一切狡辩也只是枉然,因为他们已经违反了国家保密法的规定。
那就是,故意将已泄露的内容作为中考试题,导致政治试卷考题泄密、分数作废和历史试卷重制、重印的严重后果,其行为已构成泄露国家秘密罪。
2002年10月23日,湖北省孝感市中级人民法院作出二审终审裁定:
3被告人主观上默契一致,行为上相互配合,其行为实质是一种有意识、有计划的泄密行为,情节严重,一审法院认定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定罪准确,量刑适当,审判程序合法,遂作出驳回3被告人上诉,维持原判的裁定。
至此,轰动一时的中考试题泄密案方告结束。
转眼间,这件事情已经过去近二十多年,但其带来的警示意义在当下依然值得深思。为了切实维护考生的合法权益,必须坚决捍卫考试的公平与公正。
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关键在于从源头上杜绝以金钱为媒介、提前获取考题的不正当行为。唯有如此,才能真正保障每一位考生在同等条件下公平竞争,推动考试制度健康、有序发展。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均来源于网络,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删除或作出更改!
页:
[1]